当代书坛污染源初探
周德聪
书法,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也有过被扭曲的文革十年,更有过热闹非凡的今天。然而,冷静地来看整个书坛形势的发展,总不免常生杞人之忧。
过去的辉煌,虽可以被当代人引以为自豪,也可以使一些人陶醉其中,但是它毕竟离我们远去,只能是历史的陈迹。当代书坛,可谓沸沸扬扬,各级各类书家,数不胜数,不同规格赛事,此起彼伏,国展、省展、地区展、个人展穿梭式接连不断,如此外部环境,按理是应该塑造出一代大师,提携起一代书风的,然而,统而观之,却有江河日下之感。
一
古代的书法发展,与作为交际工具的汉字发展密不可分,当汉字发展经过隶变之后,逐渐走向定型,其外部形体便被约定俗成而固化下来。加上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毛锥一统,更兼自汉以降,以书取仕,于是,书写汉字的优劣便作为进阶的依凭,故历朝仕人,即在汉字的书写上一争高下,尤其是唐太宗以九五之尊提携书法,独崇王书,于是,举国仿效,“书圣”地位得以确立。自此,王书一统,明清虽有叛逆,然于整个书道则属末流矣。古代书法至清末划上了一个句号。绵延数千年的书法历史、书体的演变、风格的流变,似乎均在汉字结构变化的极限里完成了作为艺术的书法的使命。今人操笔作书,与古人的审美寓实用之中似有区别,因为使用工具变了,毛笔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不是经常出现的工具而是艺术家或想当艺术家的人们手中的魔杖,写好毛笔字亦非古代文人进仕的渠道,实用似乎离现代人远去,而审美则是唯一的目的。汉字作为审美对象,不外乎线条的质量与结体空间的分割,线条,靠毛笔使用过程中稔熟的技巧来达到,结构之于汉字,则有固定程式,即使变化,变不出空间分割中的疏密或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