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论 
书法的学者与学者的书法
发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2497]次

书法的学者与学者的书法
新华网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一直以为,一个没有从事过艺术实践的书画理论家,很难深入地探讨创作的理论问题。因为书画家技艺的历练、创作过程的甘苦、乃至对艺术形象和语言的敏感性,这些对艺术家至关重要的东西对一个缺少创作实践的理论家而言,可能会因缺乏感受而成为思考的盲点。我再次阅读《李一楮墨编》时,对李一的《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和《中西美术批评比较》等这些专著的鞭辟入里,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显然,李一对中国书画理论的探微,是从自身创作的实践甚至是从他作为一个书法家的学术个性追求中起步的。正是这个起点,才凝聚了他后来走向中国书画理论家的巨大力量。

     他出生在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曲阜,因家学渊源而早慧。他的书学启蒙很早,又异常勤奋,24岁时就获得“全国大学生首届书法竞赛”三等奖。此后,在频频入围全国性书展的过程中,遂有书法论文的发表,而且一发不可收,以至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书论研究。他的硕士论文《唐代书论》,就是我读过的书论中最具有感受性的一篇论著。我想,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特别是心路历程中,书法不仅开启了他的心智之河,而且也展延了他的生命之路,不论是他此后考取古代美术史论博士,还是从事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研究,都是从书法创作的感受、感悟中进入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性思考。

    但他又始终没有离开过书法的操练。毕竟,书法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临池之爱是他这一生都最难割舍的。从学书的历程来说,他幼时发蒙以柳公权、颜真卿为帖,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能够接触最多的两种帖本,他获全国大学生书展三等奖的书作,便是从颜体生发出的行书。他真正进入书艺之门的,还是受蒋维崧先生的指点,习《龙藏寺》等隋碑、魏碑。这个时期,他的字形结构稳健、硬朗,一改颜体的长形字为扁方形,笔画启迄也显得方整从容。他是从魏碑溯向汉章草的。章草,也叫“章程书”,是汉代起草公务文件的一种书体。因“章程”要求快速记载或行文,章草往往把书写转笔的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尽量把一个字控制在手的左右一次往返中。章草由于最大限度减少了发力的次数,因此多是连续同一方向的用笔,当力有富余时,便毫无保留地“发”掉。所以章草的“捺”显得

[1] [2] 下一页